工业领域将建立碳达峰标准体系!附院士PPT、政策、标准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工业领域将建立碳达峰标准体系!附院士PPT、政策、标准

2024-04-27 行业资讯

  到2025年,工业领域将建立双碳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基础通用、核算与核查、技术与装备、监测、管理与评价五大类。

  2月21日,工信部印发了《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制定200项以上碳达峰急需标准,为工业领域开展碳评估、降低碳排放等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能源生产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5%,排放来源哪里,有哪些降碳路径,在降碳过程中又面临哪些挑战?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并从工业公司角度,梳理了企业降碳四大逻辑、降碳方法等内容。

  我整理了目前发布的42份工业碳达峰标准、34份工业碳达峰政策及张锁江院士PPT《低碳工业过程变革及系统重构》,强烈推荐给朋友们!

  (1)目前能源生产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5%,实现减排需从产能端、用能端和碳汇端三端发力。

  (3)实现双碳目标还有三个问题是需要深入研究,即AI怎么样影响未来能源及工业系统、生物质和风光电到底能做成多大的规模、储能及氢能到底怎么发展。

  我汇总了工业领域42项双碳标准,其中核算与核查标准25个、技术与装备标准6个、监测标准11个,为各行业提供参考。

  我整理了工信部、安徽、河北、江苏、湖南等34份工业碳达峰政策,可一同下载。

  《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制定200项以上碳达峰急需标准,重点制定基础通用、温室气体核算、低碳技术与装备等领域标准,为工业领域开展碳评估、降低碳排放等提供技术支撑。

  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协同降碳、碳排放管理、低碳评价类标准,实现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标准全覆盖,支撑工业领域碳排放全面达峰,标准化工作重点逐步向碳中和目标转变。

  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基础通用、核算与核查、技术与装备、监测、管理与评价等五大类标准:

  1、基础通用标准:是指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基础共性标准,包括术语定义、数据质量、标识标志、报告声明与信息公开披露等4类。

  2、核算与核查标准:包括核算与核查标准包括组织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与核查、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核算与核查、产品碳足迹核算与核查、核查机构/人员资质能力要求等相关标准。

  3、技术与装备标准:主要指能够大大降低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关技术和装备标准,包括温室气体的源头控制、生产的全部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以及协同降碳等4类。

  4、监测标准:主要是指能够量化温室气体排放浓度、强度以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相关检测和监测标准,包括监测技术、监测分析方法、监测设备及系统等3类。

  5、管理与评价标准:主要指为实现减碳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与评价。管理与评价标准包括低碳评价、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等3类。

  根据丁仲礼副委员长领导的团队所做的研究,目前我们的祖国的碳排放大概是100亿吨,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电力,其次是工业,占了39%。

  首先是钢铁行业,炼铁的过程能够理解为把三氧化二铁(Fe₂O₃)里面的氧去掉,然后得到金属铁。传统的高炉炼铁方式是用碳跟氧结合,这样就会产生二氧化碳,一吨钢的总体碳排放量就达到1.8-2.2吨。

  有色的碳排放主要是由电解铝造成的,电解铝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把氧化铝(Al₂O₃)中的氧去掉,理论上说制作1吨铝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排放7.6吨的二氧化碳。与钢铁一样,它是一个很长的流程,实际的二氧化碳排放在16吨左右。

  建材中最重要的是水泥。烧水泥的过程基本上就是氧化钙(CaO)跟二氧化硅(SiO₂)反应生成硅酸钙,1吨水泥熟料烧下来大概会排放0.9吨二氧化碳。

  制造1吨氨气需要排放二氧化碳1.9吨,但是合成氨的过程很复杂,最终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排放4-5吨的二氧化碳。

  梳理已有的工业低碳转型政策,不难发现,调整或者优化工业结构是工业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

  我国将主要从推动绿色新产业的发展和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两方面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光热产品、绿色建材等低碳产品;绿色消费类电器电子科技类产品和节能、节水、高效、安全的绿色智能家电等消费品;高效加热、余能利用的工业节能装备;污水、烟气、固废处理等工业环保装备;源头分类、过程管控、末端治理等工艺装备;生物质供能和农膜污染治理等农村节能环保装备等。

  例如,推动电子商务平台设立绿色低碳产品营销售卖专区,鼓励企业组织并且开展绿色低碳相关公众开放日活动等,鼓励地方采取补贴、积分奖励等方式促进绿色消费,引导建立绿色生产消费模式。

  培育绿色制造、低碳发展、数字孪生、第三方认证评估等领域的服务产业,提供咨询、计量、监测、过程管理、分析、评估、检验、认证、审计、培训等类型的服务。

  对于高耗能、高排放且产能过剩的行业,通过加强能效设计的基本要求、严控产能和落实能耗“双控”等方式,坚决遏制其盲目发展。

  鼓励部分高耗能产业,如电解铝、工业硅等,转移至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富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区,提升绿色能源资源的供给能力,引导生态脆弱地区发展与资源环境适宜的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

  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推进节能工作并强化循环利用,是对传统工业低碳转型路径的深化和延展,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三方面。

  具体措施包括加快重点用能行业的节能技术装备创新和应用,提升工业窑炉、锅炉、电机、泵、风机、压缩机等重点设备的能效水平,降低数据中心、移动基站功耗;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典型工艺流程,加强高温和中低温的余能回收利用等,探索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赤泥、化工渣等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强化企业、园区、产业集群之间资源的循环链接,提高综合资源利用效率。

  全面推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包括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科技类产品、废旧动力电池、废油、废旧纺织品等;高价值废弃物资源进口也逐步放开;不断培育、提升再生资源的加工处理工艺水平,改变“小作坊”模式,形成规模化、技术化的再生资源加工处理产业,补齐短板。

  加强对再生资源全生命周期数据的智能化采集、管理与应用;支持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财务管理,推广“工业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模式。全力发展高端智能再制造;重点发展工程机械、重型机床、内燃机等再制造装备。

  路径三:加强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全方位改变传统制造业运用模式,可打造可持续的工业低碳转型路径。

  具体措施包括建设绿色工厂,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打造绿色园区,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内企业采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的生产模式;

  构建绿色供应链,支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的全过程,形成贯通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最终实现绿色产品的充足供应。


微信扫一扫

手机官网

  • 网站首页
  • 咨询电话
  • 返回顶部